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当前位置: 首页    案例分析    正文
大学生之死能否遏制疯狂的校园网贷?
来源:网络转摘   发布时间:2016-03-31    浏览次数:

3月9日晚上7点,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的在校大学生郑兴强(化名)从青岛的一家宾馆楼上跳了下去,手机里面存留着两天前的电话录音,最终以郑兴强的愤然挂机而结束。对方是一名陌生的女人,一名催债者,来自于一家网络借贷平台。3月16日,郑怀凯的手机里又出现了一条催款短信。(3月20日 《北京青年报》)

大学青年郑兴强以悲惨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命运,想借此为自己的借贷赎罪。留在他身后的不仅是亲人无尽的悲恸,还有网络借贷平台的催债,更多的则是,公众对网络信贷平台诱惑式肆虐大学校园的担忧与反思。

不可否认,郑兴强自身沉迷赌球是其悲剧的主要因素,然而,网络借贷针对大学生的诱惑,也是悲剧发生的另一个诱因。当一个青年大学生用血肉之躯把公众目光凝聚在网络借贷的时候,那些看似是帮学生超前实现美好梦想的网络借贷,很多时候会成为布满鲜花的陷阱。如此,我们真的该好好反思那些针对大学生的疯狂而且无风险防控意识的网络借贷。

金融进校园可以培养大学生参与理财的意识,补充了信用卡在大学生人群的空白,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借贷瞄准大学生,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可是,有些借贷平台投机取巧、刻意诱导大学生贷款,不择手段地通过高额利息赚钱,这分明已经超出了道德和法律法规可以包容的范畴。作为有良知和行业道德的金融企业,不能采用诱惑式宣传,随意降低放贷门槛,特别是面对经济收入的大学生时,更应当做好风险把控。

郑兴强之死,暴露了网络借贷平台的无序及不规范之于大学生的危害。大学校园里的网络借贷大致有以下几宗罪:其一,放贷门槛低,学生仅需要提供学生证、身份证的照片和个人学籍信息截图,就能完成注册,这方便了学生借贷,但也预示着风险难控;其二,诱惑式宣传,带有欺骗性。很多网贷的宣传业上打着“零利息零首付”字眼,极尽诱惑和欺骗,实际利率却高于市场;第三,网络借贷公司各种为政,没有大数据共享机制,一个学生可以从多个网络借贷平台借贷,为很多悲剧埋下伏笔。

大学生市场是块大蛋糕,可是,针对大学生的网络借贷失去控制,无序发展和野蛮生长,高额利率剥削了大学生的钱财,同时,也潜伏着信任危机,甚至会成为悲剧引线。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有六成以上大学生存在过贷款消费行为,这个数据,足以令人震惊。那么,政府职能部门有必要打击高利率放贷,治理网络借贷乱象,规范针对大学生的网络借贷行为。但愿郑兴强的死,能成为遏制疯狂校园网贷的起点。

作者:   编辑:
分享到: